墨敬先贤·共话书艺——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品鉴展
墨敬先贤·共话书艺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品鉴展
2025年10月9日,由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办,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及重庆师范大学社科联联合承办的“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品鉴座谈会”在重庆师范大学许伯建艺术馆如期举行。

展览现场一
重庆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泰春,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主席兼秘书长漆钢、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党委书记陈祖权、重庆市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郭继明、副主任龙鸿、廖科,以及学术委员陈龙国、张兴成、李永、马炜、李阳洪、校社科联副主任罗欣、书法系师生等近百人在委员们的创作解读中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书法品鉴展。


展览现场二
品鉴展座谈会由郭继明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筹备情况,指出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于将学术思考可视化、作品化,去掉展览体的外衣,本真化、学问化,重温重庆已故老一辈书法家的学术成就和艺术人生,深入探讨重庆地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座谈会现场
各委员围绕本次品鉴展核心问题发言。在座谈会总结中,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张泰春指出座谈会对书法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强调扎实的文化功底是书法研习的根基,并提出通过统筹资金、制定规划,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针对书法的传承,他指出书法传承需以文化基础教育为支撑;合力缩小书法界专业认知与民众理解之间存在的鸿沟。
此外,他围绕书法传承、教育与就业展开剖析,强调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既为书法学科营造了良好环境、也助力学科体系健全发展,还直面书法专业学生就业难题,鼓励学生树立自信、适应市场需求,寄语专业学子深耕学业、精进技艺,期望更多优秀人才涌现,为重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繁荣注入活力。

张泰春在座谈会上讲话
重庆市书协主席漆钢在发言中强调,当前亟须加强对重庆本地书法家,尤其是已逝老一辈书法家的宣传与艺术价值挖掘,鼓励多举办相关活动以总结和弘扬其艺术精神。
他特别指出,书法创作应回归“自然书写”状态,并以自身即兴创作经历为例,说明当心态放松、不拘泥于技法时,更易创作出较好作品。同时,他对比了老一辈书法家深厚人文修养与当下部分社交媒体上流于表面、缺乏内涵的书法展示,点明后者仅注重视觉效果而忽视书法品读内涵,并不利于书法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有委员提出的“书法自信”本质上源于“文化自信”,强调书法家不能止于笔墨技巧的锤炼,更须注重“文心雅意”的涵养,以诗文、道德文章为根基,广泛积累学问。他认为,如果没有“文心雅意”培育,我们凭什么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随后,他针对在场学生,鼓励他们在专业提升和关注现代书法展览的同时,既要回望传统、广泛学习,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也更需要拓展多方面的现代知识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漆钢在座谈会上讲话
在座谈会上,委员们积极发言,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心得与创作理念:
副主任龙鸿重点探讨了著名艺术家冯建吴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当代启示。他提出“以古为鉴”的学习路径,并引发了关于“封闭性与开放性”的深刻思考,认为过度封闭会阻碍进步,过度开放则易丧失阵地,唯有找到平衡,方能抵达自然而然的艺术化境。
副主任廖科强调,书法家应注重“积累的修炼、文化的修炼”,在创作中注重与古人书法精髓相融,在承续中寻求个人表达。
陈龙国教授通过前期大量文献梳理,系统阐述了书法家魏宇平先生在理论及创作实践方面的成就,他为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范例,指出理想的创作状态是既能纯熟掌握传统技法,也需融入个人的审美理解进行创新,陈龙国教授认为魏宇平先生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艺术主张,他的书法植根于传统,又广采博收、融会贯通,其书法作品既有古朴厚重的传统韵味,又含清新灵动的时代气息;既有巴蜀文化地域特点,又有当代书法艺术创新精神,对重庆乃至西南地区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兴成教授立足其文学理论研究的背景,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书法领域的呈现展开探讨。通过对西南大学前辈群体书法家的研究,强调“象”之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提出“先德成而后艺臻”的观点,并深入思索了如何有效传承“先辈之风”这一重要议题。
李永教授从宏观维度深入阐释了重庆书法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质,同时充分肯定本次展览在推动重庆书法文化传承、提升公众书法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马炜副教授将研究聚焦于小字书法领域,深切表达了对前辈周永健先生的崇高敬意,并分享了其在书写章法与细节把控方面的独到见解。
李阳洪教授以王瓘为例,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民国书家,深入阐发自身在篆书创作中形成独特面貌的心得,并分析了草、行、楷书在笔法融合与风格演进中的学术逻辑。
郭继明教授以许伯建为对象,诠释了“诗书相发见遗韵”的文论主题。并指出“扎根传统,学术引领,文心雅存,内涵发展”是书法教育、传承、发展的核心路径。
整场座谈会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深入。参会者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作品较为集中的展示,更是一场学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为重庆书法艺术的守正创新与健康发展提供了学术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