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艺术经典  领略巴渝风情

Display art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customs of Bayu

植根传统经典  鼓励开拓创新

Rooted in traditional classics, encouraging innovation

情理兼善   德才兼备  艺文兼修

Art and literature are both reasonable and good.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上):魏华利、夏翔飞、张邦来、张洪、卓祖毅

首页    巴渝书家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上):魏华利、夏翔飞、张邦来、张洪、卓祖毅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魏华利

 

魏华利简介

      

       魏华利,字汉风,生于1986年11月,重庆武隆人。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楷书委员会委员,武隆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学书十余年,由颜体《勤礼碑》入门,后涉猎二王手札,米芾行书,小楷尤爱文征明《草堂十志》,赵孟頫《汲暗传》,隶书《冯君阁道碑》,近年师古欧阳通《道法师碑》。纵观历史上的书法名家,王羲之法书笔法生动且变化极为丰富,怀素强调中锋用笔,张旭增加了绞转和不规则的线条,孙过庭突出了用笔的爽利和弹跳,颜真卿多用篆籀笔意,苏轼多用折笔,米芾多了险绝和倚侧,古人之笔法精彩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宝贵经验。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多年来学书重临帖,前期学习临帖都是“依葫芦画瓢”,然久不得法,后来通过学习才慢慢领悟临帖要读贴,读到字的笔法,笔法,墨法,章法,读出笔画的律动和节奏。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筋”“骨”“肉”。然后量变到质变,创作上书体加以杂糅才得以初通门道。浩瀚书学,才情有限,往后需多下苦功,多读古贤,提升学识和文化修养,以文养书,不负书缘。

主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陶渊明”书法篆刻展入展
全国楷书书法年展入展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入展
全国第五届中小学教师书法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群众书法篆刻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行书展获奖
重庆市第三届临帖展获奖。

 

 

简评魏华利书法
张爱民

      魏华利书作在用笔、结字、神采、章法等诸多方面具有当代许多年轻书家共有的表现特点,尤其在捻管绞转、搭笔连贯、空间分布、节奏把控、情绪品相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时风痕迹。借鉴时风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性,既可能汲取到精华,也可能循入跟风末流。当代书法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对传统经典尤其是“二王”体系进行了深入挖掘,在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帖学表现手法,显现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挖掘,其爽劲清新的用笔、对比变化的空间、抒情化的节奏,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和效仿,以至于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当代书法先进成果能够被后学广泛继承,量的积累也可能引起质的变化,产生书法艺术的新的历史高峰。倘若深陷时风,必然难出个性,甚至形成新的馆阁体,对书法发展生态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显然,信息的便捷通畅,头脑的灵活聪慧,当代不少年轻书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即可接触到许多高水平的书家及技艺,也容易从中学习到流行时风的一些关键性技艺,取得立竿见影之效。魏华利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时风和传统进行了有效结合,他在颜欧、“二王”行草及元明小楷方面下了较深的功夫,其书亦古亦新,从而具备了多向发展的可能,这是一条不偏不倚的稳健之路。
      唐楷法度森严,被历代奉为极则,认为不可逾越,更难出新意,历史形成的这种认识观念对书法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对待唐楷,要么沿袭,要么敬而远之,深入其中能够出新的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当代书坛有人倡导激活唐楷,并有不少书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有价值的探索,或引入行书技法,或注入墨法变化,尤其对欧阳询、欧阳通险绝个性化的借用,让唐楷古法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当代书坛树立了创新的典范,为深化激活唐楷这一课题提供了宝贵启发。魏华利善于捕捉这一时代成果,对颜欧进行糅合,以颜体的雄魄气象,欧体的方整险绝,乃至于对秦篆、汉隶乃至八大的参照,构建出壮阔雄浑而又别样有趣的笔墨形象,流露出一定的个性化倾向,展现出难得的探索精神。
      当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书家,仅仅只有借鉴与嫁接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丰厚学养,历练人生,在深度和广度上多下功夫,才可能淬炼出独有而成熟的个性化书风,这正是魏华利努力的方向。


 

魏华利作品选登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夏翔飞

 

夏翔飞简介


      夏翔飞,字轩翥,无党派,生于1978年11月,重庆彭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篆书委员、第五届草书委员,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彭水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水县政协委员,陈振濂教授“蒲公英计划”书法教师公益培训班学员,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创作人才培养班学员。
      学书十年余,初以魏晋小楷入门,后习赵孟頫、“二王”一路小行草。2017年始以大字草书、行书示人,欲借“山谷”大草追求雄浑劲健之态,行书则多在米、颜边徘徊,期望觅得通达潇洒之意,却终因功力薄弱、天性不敏而裹足难前。好在有自知、能自省,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否定自我,于古于今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情。近年来已渐渐不喜色宣拼接之法,独爱大白宣纸进行所谓创作,虽多有不足,难以直视,但得痛快以慰己,倒也算是自得其乐了。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深知学识、修为、技能务须精进,不敢盘桓,至微至陋之躯,唯在勤能补拙一处,有所希冀。

主要获奖、入展情况:
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入展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作品展入展
第二届全国行书书法作品展入展
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展入展
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入展
第六届全国(山东•临沂)中小学书法节教师书法展入展
西泠印社首届“弄潮杯”钱塘江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重庆市第八、九、十、十一届书法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大字书法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小品书法作品展获奖

 

 

夏翔飞书法作品观后
熊少华

      在重庆的书法圈,对夏翔飞其人虽然缘悭一面,未曾有任何交集,但他的作品却是屡见不鲜,时时在我眼前一亮。尤其是他那些大尺幅草书,望之若风起云涌,奔雷坠石,铺天盖地地迎面而来,其气势精神,大有众星之列河汉之概。
      据夏翔飞自述所云,“学书十年余,初以魏晋小楷入门,后习赵孟頫、“二王”一路小行草。2017年始以大字草书、行书示人,欲在“山谷”大草风味中追求雄浑劲健之态,行书则多在米、颜边徘徊,期望觅得通达潇洒之意”。
      “魏晋小楷入门”,大体上是以碑学的路子;“赵孟頫、二王一路”,大体上是帖学的门径。碑帖互通,唯我所用,循序渐进是为学书之正途,书法有法,找到感觉,融会贯通则事半功倍。按夏翔飞自已“学书十余年”的说法,可谓突飞猛进、成绩斐然矣。《书谱》所云“学成规矩,老不如少”,良有以也。他凭借年轻气盛、精力旺盛而敏捷聪慧的优势猛下功夫,十年磨一剑,已然锋利无比。翔飞对笔墨变化的敏感和线条收放的把握,应该说都有超常的领悟。
      夏翔飞的书法作品给我留下印象的主要是草书,作为生长在彭水即宋代的黔州,自然与黄山谷有某种遥结千年的渊源。当年黄山谷被贬入蜀,作“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寓身彭水三年有余,结庐于摩围山麓,自称摩围阁老人,在此留下了诗词八十余首、书法长卷《砥柱铭》和“绿荫轩”等题刻,为历代文坛景仰。黔州时期的黄庭坚,其书法已臻炉火纯青之境,他曾自信地说:“近世士大夫罕得古法,但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得此法耳!”(《跋此君轩诗》)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诸代表作用笔奇纵回环、一波三折,结字左顾右盼、上呼下应,谋篇布局则点画飞动、跌宕错落。赵孟頫赞道:“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惊叹。”
      观夏翔飞此五件之作,无论是笔墨运行,抑或是结字篇章,都深得黄山谷遗风。并辅之以长缣巨幅和白纸黑字等鲜明对比,时代特征和展厅效应相得益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行书作品吸纳了米芾的笔墨意趣,抑扬顿挫,潇洒流丽。通观其作,则有大胆率真、笔从字顺、意气所到自然天成之感。而分行布白,总览全局也聚散离合,指挥若定,满纸一盘棋。但是,点画之间尤其是草书的长线条的书写中还存在着犹豫不决、漂浮空泛、情怠手阑的痕迹,未能笔实墨沉、神融笔畅。
      观今日之书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徒有形似、笔不入纸则是此一时代普遍问题,为创作而创作,为展览而展览,举手投足之间,将书法这一艺术的本体给遗忘了。
      夏翔飞正当盛年,已取得如此可喜的佳绩,非常难得。然而艺海无涯,在线条和点画的锤炼、字外功夫的涵濡乃至个体性情的养成诸多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技进乎道,来日方长。

 

夏翔飞作品选登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张邦来

 

 

张邦来简介

 

      张邦来,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重庆市书协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年书协会员、重庆市江津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学习方向:这些年主攻方向是行草和楷书,主要取法对象是二王、唐人张旭、怀素;草书尤以黄山谷着力较久;楷书小字以魏晋小楷、敦煌写经为多;大字以魏碑、唐人诸家以及明清一路为主,对秦汉及清人篆隶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以期做到碑帖融合艺文兼修。
      学习感悟:能与书法为伴是一件幸福的事!书法已然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同道,求教学习!

主要获奖、入展情况:    
重庆市首届“周永健”书法艺术奖新秀奖获奖
重庆市首届小品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二届群众书法展获奖
重庆市第二届青年书法展获奖
四川省 “永逸杯”首届行草大展二等奖
获重庆市青年书协“十佳青年书家(草书)”称号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入展 
入展重庆市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四川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等40余次省级展览。

 

 

心中妙墨自来香 诗书雅趣满耕堂
——议张邦来其人其艺
刘 川

      自古论书,多兼论其人,宋欧阳修有“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之论,后东坡持“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之言,清刘熙载亦有“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之见,昔巴渝名家周永健先生亦主“人成艺成”之观。论邦来兄其艺,当先查其人,亦并非其人与吾交好而赞之,当从其平常为人处世观之。黄山谷尝有诗言“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以此观邦来兄多有相合处,邦来兄志于书道以修身,待人接物多从厚,初识于大松兄笃雅堂,后多有来往,于平常事中多见兄为人重义轻利,处世磊落坦荡,气质平和有古风,江津林健先生昔日常赞其为人,周边师友亦多称赏,此皆可窥也。
       邦来兄近年来书艺大进,屡见于各大展赛入展获奖名单中,可称阶段性成绩侧证。从其书体与书风取法而言,笔路宽广技法全面,于二王一路行草书多有研习,草书尤以黄山谷为基兼融颠张醉素之意,小字楷书多习魏晋小楷及敦煌写经,大字楷书则广涉魏碑、唐人诸家及明清榜书,另兼习秦汉及清人篆隶。于此次中青年“十佳”展出作品而言,亦体现出丰富性,分别为隶书大字中堂一幅,大草中堂及大字行楷对联各两幅,总而论之作品呈现出较高质量与观感。具体而言,“诗有书兼”大字对联颇具正大气象,结字以颜字为底兼取清人榜书意趣;另“云外林间”大字对联则以欧字为底,似有民国风度;大字隶书中堂,气势较大,取清人隶味;两大草中堂则以黄山谷为基,笔墨娴熟,章法巧妙,“观花”一幅尤佳。
       因与邦来兄平日多有往来,观其作品较多,且私下互有学书探讨,于其大草创作期待最大,当为其重要书写标志和突破口。就其当下大草创作而言,虽于章法布局之轴线摆动、挪让穿插、块面布局等均已具备较强空间艺术把控力,然更期于未来,于字法缠绕上删繁就简,更着力于线条内质凝练,增强中段弹性,削弱偶尔虚空之憾。同时,望延续当下大字行楷书创作之较好势头,增加碑帖融合思考与探索,以期磨砺出更具自我语言之笔墨精神。此外,邦来兄平日亦较为重视字外功夫之修养,于传统诗文多有研习,常有诗歌及楹联佳作呈现,此亦是未来值得期待处!看过邦来兄部分诗作,尤对一首《咏黄槐》记忆深刻:“落花有意盖轻尘,流水无心掩玉盆。不羡新春桃李艳,但图一隅吐清芬。” 
      江津林健先生曾有数言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大凡为艺,多因浮名浮利中途而止。然者,最终的归属是打动自己、安慰自己,是灵魂的‘自留地’,治学越到后来,越觉得自己要补的课太多了。”林先生乃邦来兄恩师,言传身教,艺品人品多对邦来有深刻影响,惜英年染病离我们而去,实属遗憾!然先生“息心于一又全生命之态”的求索精神当时刻激励后进,望与邦来兄共勉旃!故作小诗以赠:
心中妙墨自来香,笔走龙蛇古韵长。
魏晋唐风兼宋意,诗书雅趣满耕堂。
众家笔墨种毫端,文艺兼修砥路宽。
静待熔炉金水化,心源自得作闲看。

 

张邦来作品选登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张洪

 

张洪简介


      张洪,男,1973年10月生,字弱水、若水,别署瘦竹园、鹿鸣山人、胜龙后裔。现为中国民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刻字与硬笔委员会副主任,沙坪坝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沙坪坝区文化馆专职书法干部、副研究馆员。“山城七友”成员。
      自幼习书, 1992年师从王京国先生学习书法、篆刻,2014年结业于第二期“中国书法家协会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行草专业”,2015年“重庆市第四届中青年文艺骨干及巴渝新秀研修班”优秀学员,2018年-2019年结业于“全国首届现代刻字公益课题班”,2014年被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提名“重庆市十大青年书法家”,2022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送万福进万家下基层公益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主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入展
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艺术节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第二届全国“王铎杯”书画大赛入展
四川省第二届篆刻作品展入展
四川省第二届新人新作展入展
重庆市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重庆市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
重庆市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重庆市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周永健”书法展入展
重庆市“书写经典”优秀作品展会员组一等奖
第十五届重庆市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二等奖
2012年群星璀璨”重庆市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2012年群星璀璨”全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全国银奖
重庆首届“桃花源杯”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
重庆市第二届临帖书法作品展获奖

 

 


开张天安马,上善本射洪
——为张洪书法艺术附言
范  功

      三年前一日下午,我曾赠张洪兄以《钱钟书选唐诗》上下卷,并谈及少年往事。契谈之中,对当年乡村生活的眷恋溢于言表。以书结缘那一刻,再次品其书艺,感其为人。
      年岁相近,经历亦相仿佛。70年代的书家,多是在中国书协成立后展赛大潮的逐浪中收获了登堂书艺的门径和供职书协的依凭。也在这个过程中沉淀自己的品性和书法之路的理性设计。张洪兄专职书协工作于沙区,也让其自加压力,不甘下风。入选大展及多次在重庆书事中的获奖也鼓荡其心中的风发意气和自信勇毅。
       巴蜀山川雄秀,自古至今人才频出。取法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创新或明或暗,或强或弱。以郭沫若为例,善取法者,杂取种种,湮滅踪迹竟成大方之家。取法之法,法无定法。又有所谓深入一家,逐渐蜕化之说。两种观念貌离神合,其实质本源同出一处。起点固然重要,最紧要处却在方向与目的。书为心画爰得我所,自成一格才是大道所求。
       厚古以晋宋元明,爱今以才俊时彦。游刃有余于大幅立轴与方寸小品之间,加之以刻字艺术的兼通,张洪的楷书与行草是时下善学者的一个缩影。悟性和功力不曾辜负其三更灯火,广结良朋,八方取经的执着进取。
      书中无险犹如诗中无情。既能魏碑欹正,又善草书险绝。张洪书法中的险绝乃是为雅正之险,是险绝内化之结果,而非单调平正泛化的产物。他的处事也是平中见奇,奇后能安,心中自有龙跳天门、虎卧鳯阙之活泼境界。其社会阅历、人生遭遇一一化作抵牾之资,修为之基,悟道之源。
      纵观其书学历程及代表作品,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是:张洪作品在书法形式之寻觅中,虽然惟见神采不见字形笔随情转不为法缚,但最痛苦的探索阶段莫过于技巧与心灵的继续融合。纷纷扰扰,今日书法大潮的余波中所呈现的匠心若等同于木上雕花,大抵与展览的裹挟有关。在展览泛滥的时代,集体无意识的病菌无孔不入。法度以其对耐心和真诚的考验设置了一个关卡,挡住了许多人前进的通道。冲破关卡的人一方面感谢严苛的法度训练成全了自己,一方面开始沉湎法度,过度重复自我和重复时代。这是书法界所司空见惯的,也是亟需有作为的书家及时警惕的。
      上善若水,弱水三千。
       张洪兄以若水、弱水为字。既以此为字,必然对水之品性多有激赏共鸣。石压蛤蟆,黄山谷戏谑苏东坡;俗书姿媚,庾许州讥诮王会稽。一个似贬实褒,一个半含羡慕。逢人短寿,见货添钱,乃顺乎人性,赠人玫瑰之举,更为文人相重,艺坛美德。秉笔著文,格局在乎字里行间,胸襟胆识,高下难掩。君子立身,当于中外古今择善而从。见贤思齐,才能自信人生百年。
      49岁,王羲之辞官悠游山林。魏晋风度的教科书里有了第一号风云人物。他以兰亭抒怀之方式向49岁之前的日子做以了断。天命从何而知?从山风海涛、春华秋实,从青云朗月、滚滚红尘中觉悟。书法是记录生命之方式,49岁是感悟书道之佳期。这一年,也将重启征程,也将开径求新。这便是我对已近天命之年张洪兄的衷心祝愿!

                                                                2023年3月1日于山城枕寒斋

 

张洪作品选登

 

 

 

 

 

 


 

重庆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卓祖毅

 

卓祖毅简介

      卓祖毅,系中国书协会员、重庆市书协会员、秀山县书协副主席。入展中国书协第二,四届西部展,第二届册页展,首届孝行天下杯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学书余十几载,这些年学书让我感悟最深的收获是内心的沉静与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两样东西于我而言弥足珍贵。不管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懂得从内心深处思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刚开始对书法仅仅只是喜欢写字,学规矩,审美水平都不高,但仅是这样,也积极参与国展,市展。通过县书协的几位老师们指导,频繁的看稿,打磨,对自己的书写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上了几个展览后,学书更有热情,再后来喜欢行草书,行草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刚开始对大草,小行草,大篆根本不懂什么好,什么坏,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专攻行草,行草学了几年下来,进步微乎其微,此时,明白了草书的难,才慢慢对书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学书法,不学行草,等于没学,此话印证了确实是这样,今后的努力方向,将对草书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攻,学习,交流,因为热爱,不怕困难,继续前行。

 

 

读卓祖毅书作有感
傅应明

      友人传来秀山青年书家卓祖毅君书作数件,计有楷书画禅室随笔四则、楷书秀山诗七首、行书东坡题跋七则、草书刘长卿诗二首等。并嘱作为一项任务一定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知人论世,这是古训。书法评论亦不应例外。但此前我与卓祖毅君无缘结识,因此叫我来评论他的书法创作,实在显得太过唐突了。好在友人还传来了卓君谈习书心得的文字,总算是对他建立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首先,我们从卓祖毅君的书作中,无疑可以读出他的勤奋与执着。读他的作品,我仿佛与一位英姿勃勃的青年相遇,分明可以看到他在专注的濡墨挥毫,分明还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忧郁与起伏。卓祖毅君于书法之路,已经行走了十多年,在晋唐小楷、二王帖学上用过很多功夫。应该说这十多年他是跋涉在一条向古代经典靠拢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进而从渝东南的秀山脱颖而出,在重庆书坛甚或更大范围展露头角。所有这些,正是对他这种勤奋与执着的回馈。
       其次,我个人十分在意今天的青年书家如何跨越“展览书法”陷阱的问题。近二十年是中国书法的展览时代,展览的繁荣对当代中国书法面貌与进程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是,任何事物走向极端化都会产生反噬效应。展览本是书法的呈现方式之一,性质上属于手段,而非书法的目的所在。但随着展览机制的不断被强化,展览的“书法标准”意义不断被放大,通过“展览书法”培育、遴选、认定出来的书家们,会不会置身于“书法工艺美术化”而不自知?
      读卓祖毅君的书作,为什么令我忽然就联想到跨越“展览书法”陷阱的问题呢?是因为读到他的《草书刘长卿诗二首》。一首是《送上人》:“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另一首是《送李中丞之襄州》:“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前者在充满风趣与诙谐中表达惜别与挽留,而后者所抒发的是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忿满与感慨。现在将这样两首情感特征反差明显的诗,用同样的节奏书写在一起,且不作分节处理,亦无款书提示说明。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当今行草书创作中的一种“流行风”,即作者关注之重点,不在乎书写什么,也不在乎为何书写,而只在乎怎样书写。
       这样的书写状态,全然抛却书写内容本身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引发,以所谓“视觉冲击”为皈依的“纯客观”书写,俨然已成为“展览书法”的法宝和时尚。我实在有些担心,如果长此以往,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浇灌的书法之花,会不会遭到无情的肢解与剥离,最后只剩下诸如墨色块面、欹正开合、使转翻折之类的“书写工艺”。不过,我对卓祖毅君是充满信心的,以他的创造潜力,“展览书法”陷阱又能其奈尔何!

 

卓祖毅作品选登

 

 

 

 

 


     

2023年5月7日 08:54
浏览量:0
收藏